"
Jun 23, 2006
【民生報】談K的喜劇文學隱喻
Jun 23, 2006

政治太亂,一再再被政府推崇為「台灣之光」的編舞家林懷民,每次為表演藝術站台,都忍不住嘆氣。昨天他為黎海寧舞作《K的喜劇》致詞,一開口又是,「在台灣要做表演藝術真的很難,在台灣,政治影響全部,導致其他事情都原地踏步,空轉……」 林懷民是新舞臺「新舞風」藝術總監,「新舞風」今年邀請兩檔,前檔脫衣尿尿的法國傑宏˙貝爾之後,就是今晚起、暌違四年的香港編舞家黎海寧帶來的《K的喜劇》,由香港城市當代舞團演出。

林懷民推崇黎海寧是華人編舞家裡最出色的一位—華人編舞家包括他自己。他也認為,黎海寧最擅長運用音樂,也是書讀得最多的編舞家。 《K的喜劇》就是跟文學有關的作品,原始靈感來自卡夫卡小說《變形記》,加上SARS風暴期間人與人產生的隔膜與不信任。文學善用隱喻,編舞家也把床、衣帽用來轉喻接觸與抗拒。林懷民說,我們並不了解(鄰居)香港人在作什麼,香港城市當代舞團成立26年,舞者納百川,卻多數跟台灣一樣是南方人。他還形容,城市當代舞團的「城市感」,完全反應香港:有規矩、有點敏感,調侃的,悶艘的,「就好像傷口長出紅紅的新肉,在旁邊挑一下,動作不大,但已經讓人感覺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