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獎作品
Feb 25, 2022
第一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獲獎作品
Feb 25, 2022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當繪畫加上「當代」二字,即在於強調針對繪畫本質的反覆論辯、從各種角度重新審視繪畫定義,它是繪畫歷史的參酌與詰問,企圖在當下處境中辨識、重組、或重新建立繪畫在這個時代的價值。「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成立的宗旨在於提攜具新意、中青代以降的藝術家,每兩年舉辦一次,以較長的時間耕耘多元且具差異性的當代繪畫創作。2021年首屆共達790件作品競逐,評審團審慎選出20件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讓作品進駐關渡美術館展出。

  • 【圖說】第一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由藝術家蔡宜儒作品《美好時光之無煙硝 NO.19 戰役》獲首獎,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馮寄台董事長(左)頒獎予藝術家蔡宜儒(右)。

  • 【圖說】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與得獎藝術家合影,左起為優選藝術家周代焌、謝牧岐、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馮寄台董事長、首獎藝術家蔡宜儒、優選藝術家蘇煌盛。

▌得獎作品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舉辦「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意在提攜具新意、中青代藝術家,此次徵件競爭激烈,不乏具知名度的藝術家角逐,頒獎典禮暨開幕茶會猶如當代藝術圈的新春盛宴。首獎得主蔡宜儒以《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贏得80萬獎金;三件優選作品分別為:周代焌《島嶼.今昔.思想起》、謝牧岐《戎克船上的靜物場景》、蘇煌盛《今宵多珍重》,各得獎金40萬元;首獎及優選四件作品將由中信文教基金會典藏,以企業力量持續支持臺灣藝文界。


     「首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在臺灣,是獎勵探索繪畫本質與其當代質變的一個開始。」評審團主席、前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中國信託花了四年以上的時間走到這一步,中間經歷評審團激烈辯論,逐漸跨出一般獎項定位,找到中國信託獨特精神,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過程。繪畫加上「當代」二字,即在強調針對繪畫本質的反覆論辯、從各種角度重新審視繪畫定義,它是繪畫歷史的參酌與詰問,企圖在當下處境中辨識、重組、或重新建立繪畫在這個時代的價值。每位藝術家如何思考歷史的較勁、當代的接軌或媒材及議題的突破,每個細節都累積了對當代繪畫的定義。林平進一步說明,綜觀官方或民間機構所建置的藝術獎勵機制,繪畫幾乎處於當代藝術的論述邊緣,從事繪畫或當代藝術的創作者均無法自外這個問題,因此,強調反身思考和重新出發的「當代繪畫獎」,是臺灣這個時代必要的藝術獎勵資源和發展里程碑。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也表示:「藝術獎項能提供的資源很寶貴,它們都有可能對藝術生態產生積極影響。感謝中國信託組成超級評審團,身為大學美術館能夠對於這個生態影響提出回應,非常榮幸。」

▌首獎-蔡宜儒《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

以「昨日角色演述今日故事」作為立基點,鎖定兒時回憶元素,回應人們在疫情下的感同身受。穿越時空解決難題的小叮噹(哆啦A 夢)象徵夢想大神、米老鼠及唐老鴨帶來歡笑與希望、通訊貼圖圖像串連起疫情時的人際互動、愛心手指坦克模型為愛征戰因疫情而起的無煙硝戰役,重新組構記憶中的圖像,揉合西方造型思考與部分東方筆墨意趣氛圍的文化背景。藉由歡樂幽默的童趣筆調,反喻面對現實的荒謬與無力,經由反差筆調,引領觀者交互咀嚼,外顯繪畫表現及內在蘊含的人文關懷視點。

▌優選-周代焌《島嶼.今 昔.思想起》

藝術家致力處理繪畫與影像的關係,作品以臺灣歷史記憶與地球生態議題為研究軸線,比擬現代數位圖層,探討繪畫裝置方法學,拼貼出存在或不存在的風景。透過回看島嶼歷史、連結古畫符號亦或挪用老照片影像,編造各種移居狀態,猶如史料圖像的渡海情境、地圖式的場景描繪,從摸黑的冒險情境挺進這座未知的島嶼,前景玻璃介面則映照現實,反射觀者、虛實交錯,象徵人們無法置身事外的情境。

▌優選-謝牧岐《戎克船上的靜物場景》

繪畫對藝術家而言,像是拿下眼鏡後的景況,想用力看清眼前的模糊,又像是置身夢境,帶著深入又抽離的混沌感。作品以這樣的概念探求繪畫欲望,繪畫中的元素來自閱讀臺灣美術史及前輩畫家生命風景,藉由臨摹擷取參照對象輪廓,以比較及對照方式,將風景與靜物畫題材融合成一艘「戎克船」,以戎克船的意象裝置,審視同為創作者的處境,作品不見美術史中原作拼貼的痕跡,而內化為藝術家追尋繪畫的全新詮釋。

▌優選-蘇煌盛《今宵多珍重》

作品透過水墨與絹本媒材的通透感,繪製薄透布幔上的投影。模糊與無法看清的事物往往具有更多自由想像的空隙。以橫幅的形式,安排視角切換、遠近距離等轉換,營造出交錯的虛實空間。當今媒體傳播影像皆已無法判斷是否經過編輯與重製,創作者也帶著懷疑與批判檢視其中矛盾,將此想法轉化為視覺經驗,幻化成布幔遮蔽所產生的影子,比喻在社會中,影像和真實之間複雜而相依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