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加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獲得優選,到現在連續2年擔任臺灣夢藝文工作坊藝術導師,接觸到不同地區偏鄉、年齡層的小朋友----
Q1: 請分享從創作、參賽到現在投入藝術教育,這一路上你的心情或感受? 從以創作為主的角色轉變成進入教學現場,對你來說有什麼挑戰?又有哪些讓你感動或成長的地方?
洪瑄:
參賽後讓我有了更多曝光機會,而參與藝文工作坊也開拓了不同的視野。當我走進教學現場,尤其是偏鄉學校、社區,發現教育不是像我們想像中可以用既定的教案操作,它沒有SOP,因為每個孩子的背景和需求都很不同,不只是城鄉差距,還包括身心狀況 (有的可能是過動症、妥瑞氏症或是自閉症的小朋友),在每次的教學經驗,現場的變動性,讓我必須不斷調整課程內容,反覆檢視什麼對孩子是有意義的學習,對孩子因材施教。
例如其中一堂課的經驗,當時我設計了用「倒數炸彈」提醒課堂實際操作單元時間結束,沒想到一位小女孩因為害怕炸彈聲差點哭出來。那一刻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刺激或緊張節奏,對某些孩子而言,可能是過度的壓力。」因此學會更彈性地調整教學策略,也開始觀察每一位孩子的反應。
再比如,之前去一個社區,遇到一位不太參與課程的小男孩,他總是坐在角落看昆蟲圖鑑,但還是時不時會偷看上課的狀況,其中一個環節是請孩子們畫自畫像,我請那位小男孩嘗試剪貼各種昆蟲圖案,他開始變得好投入,還在課後跟我仔細介紹不同的昆蟲種類,我意識到他不是不想加入,而是課程設定的主題無法與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疊合,反思到創作上,每個創作者都有不同的問題意識。若孩子們可以適性發展,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表現方式。
樹木需要陽光才能蓬勃生長,可是陽光從來不會去限制樹木成長的姿態,每個植物都能在獲得養分能量後多元飽滿地茁壯。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並非由教師去塑造的作品,他們應該是獲得指導與啟發下去進行自我探索,而不是在思想上被烙印出某一種統一的風格框架。
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教學和創作其實很像——創作和教學都不是絕對的標準,都需要靈活、不能拘泥於形式和標準。看到孩子們在創作中找到自我表達的快樂,是我最感動的地方,我從不覺得教學是單方面地給予,它應該是雙向的教育,每次我在創作卡關的時候,回到教學現場,學生的多元性提醒我創作也該更開放,會讓我自己在創作的思考上更加寬廣。
Q2:我們觀察到你在去年開始就持續優化自己的教案,還會額外準備小禮物、獎盃送給孩子們(其實也可以一套教案用到底啦 XD)—— 好奇是什麼讓你有這樣的動力?你怎麼看待自己在教學上的投入?
洪瑄:
我不認同「認真就輸了」這句話,我覺得我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我覺得,認真,也要你自己先真的認真過,對自己問心無愧。如果自己真的盡力了,最後結果差強人意,那我就承認自己還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做到極限,我都覺得還可以更好。
我對創作和教學也是一樣,我覺得教學不是簡單把一套教材「丟」給學生,而是要因材施教,根據每堂課和學生的反應調整內容。我做的小禮物和獎盃,是希望孩子們在參與中有成就感,讓他們感受到被看見和鼓勵。尤其是在偏鄉,孩子們的資源有限,能夠用這些小細節給他們帶來快樂,是我投入的動力。教學的過程中其實讓我也在學習,每一次的互動都讓我反思自己的創作態度,讓我更寬容地看待藝術和人。教學讓我更開放心態,也讓我反思自己的創作模式。很多時候藝術創作被侷限在既定風格中,但教學讓我看到多元的可能。與學生的互動像是一種雙向學習,激發新的思考。
不應該用既定的模式去框架他們,孩子們的狀況多樣,但往往他們不希望被特別關注,而是需要漸進式的接觸。教案要依照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像我會在每堂課後寫教學日誌以便進行反思、調整。
城市與偏鄉,坦言確實會有城鄉差距,例如很多孩子們從沒去過美術館,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對藝術的感知力較弱,有一次在久如社區,「課堂中,我們以紙蛋托盤作為基底,讓兒子們在上面進行剪紙造景,有孩子們搭建了展場,並把在課堂學習的轉化成一件一件小作品拼貼在上,說這是他們的『美術館』。那一刻我很感動。雖然他們沒去過現場,但已經在創造屬於他們的展示經驗。」
但是網路,讓他們對流行與數位資訊仍有一定接觸。我認為不該過早貼標籤或限制他們的表現方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和特色。不強調標準化的成果,而更看重孩子們在創作中得到的體驗與自由。「這次在台中頭汴社區,一位小朋友沒能及時完成作品,她很沮喪。認為只有她的作品沒有背景。大合照時我跟他說,你可以把賽璐璐片貼在自己的T恤上,這樣不只有背景更是獨一無二很特別,她便豁然開朗。」
Q3:參加繪畫獎之後,有沒有帶來什麼你原本沒預期的改變?(比如創作方向的轉變、職涯上的新機會,或是像參與工作坊這樣的經驗?)
洪瑄:
兩年前獲繪畫獎後,開始陸續接觸到更多合作與曝光的機會,參賽後帶給我很重要的轉折,是接到了第一個較大型的商業委託案。這是與知名飯店(Capella Taipei 臺北嘉佩樂酒店)委託製作的合作案,它是由香港設計師傅厚民André Fu在台灣的第一間酒店設計作品,藝術品採購是委由一個新加坡機構。當初他們提案委託的作品風格便是以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的得獎作品《突圍》為指定。希望以這樣的帶有線描、色彩又有薄膜感的水墨,與台北敦化北路這個地方連結。
這件作品《銀竹》以台北多雨街景為靈感的作品,由李白〈宿蝦湖〉中對於雨景的描寫:「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出發,內容以飯店位於的敦化北路林蔭大道為軸心,描繪各種生活場景伴隨著漸漸昏暗的天空,畫中也融入公園下棋、在地植栽、辦桌宴席與菜罩等傳統元素。熱鬧的城市燈火與細雨,展現出寧靜卻充滿活力氣息。習慣了潮濕,漸漸能與雨水共生,在這座都市叢林中,需要的樹洞不僅僅是一個瞬間,更是能將心安放停靠的所在。結合台北的城市語彙與自身擅長的線描與水墨風格,創作出一件融合地景、生活與人文感的作品,永久典藏於飯店的Living Room空間。
整個團隊都很專業,從草圖討論到最後作品完成,都很尊重藝術家的發揮空間,只有在考量與飯店整體色系設計上,有一些顏色的注意與要求。在這過程中學習到很多專業委託製作的流程,「從草圖開始來回無數次,還有溝通報價、討論材質、製作估價單、保證書;作品保養維護注意等……我亦從中學習了非常多。」這讓我開始思考創作如何和空間、生活場域連結,也讓我的創作思維更成熟。這是我的第一件委託製作,整個過程溝通順暢,並且嘗試了不反射壓克力材質,描繪手法也有了新的實驗,對我來說是創作上的新突破。
圖片來源:藝術家-洪瑄
Q4:現在第三屆當代繪畫獎正在徵件,如果讓你對報名者說一句話,你會想說什麼?
洪瑄:
「我覺得參賽這件事情,其實要從幾個角度來看。當你決定要參加,就要先預設好——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對這位藝術家而言,參加藝術比賽不單只是提交作品、等待結果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心態上的準備,一場對自我創作脈絡的重新審視與思辨。
以「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為例,命題明確,對「繪畫」的比例或形式有所要求。例如作品中必須含繪畫元素。這樣的設定,看似限制,卻反而讓藝術家產生更多創意的可能。「像我最近有一批作品要展出,那系列是用砂紙打磨出粉塵的方式製作的。我就想:欸?這樣的處理還算繪畫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但這樣的模糊地帶就是創作好玩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會爭論這些定義,但我覺得那代表大家對『繪畫是什麼』這件事還有很多想像。這正是我們需要的討論。」
面對比賽都會有得失心,特別是許多藝術家需要靠著比賽補助來支撐大型創作。反而在商業空間中,藝術家往往不敢創作太大件的作品,因為「賣不掉,也沒地方放」。因此,比賽反而變成一種自由創作的平台。
每個人投件的時候,一定都是喜歡自己的作品的吧?你一定是覺得這個作品棒才會拿出來投。但不是所有入選作品都符合每個人的審美標準。「我們在這個越來越平滑的世代,繪畫反而需要碰撞。如果最後選出來的作品太一致,反而失去了特色。」
參賽最重要的不是名次,而是「你有沒有看見自己又往前走了一步。」「流水不爭先,重要的是它要持續地流動。」創作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會有卡關的時候,有時候透過比賽、獎項的刺激,可能會讓你產生新的轉向或展呈方式。」
無論是有補助的比賽,或是有明確命題的徵件,都有可能成為創作上的催化劑。「這些比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它真的會讓整個藝術生態產生更多火花。」不要害怕挑戰,也不要侷限自己的創作風格。參賽是個自我檢視和成長的好機會,透過這個過程你會認識到更多可能性,也會得到職涯上新的機遇。勇敢走出去,給自己多一些嘗試的空間。
Q5:你怎麼看待「參賽」這件事?它對藝術家來說是機會、挑戰,還是某種成長過程?
洪瑄:
參賽對我而言是多重意義的。它是機會,讓藝術家能被更多人看到、認識,也可能開啟商業合作的可能;是挑戰,因為你必須面對評審的多元眼光,也要在期限內呈現最好的一面;更是成長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會讓你更清楚自己想說什麼,想呈現什麼,甚至反思創作的定位與價值。
比賽有其限制和規範,但也促使我思考作品的更多面向。結果總是會因評審而異,所以過程比結果重要。展覽和比賽提供我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是激發創作活力的來源。
「不要自己先設限。」重要的從來不是那個結果,而是「你願不願意跨出這一步」。即使沒有入選,也不代表作品不好、自己不夠好。「創作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應該長成不一樣的樣子,這才有趣。」「你這次沒上,不代表你不值得被看見。重要的是你還在走這條路上。」
後記:
明年下半年會在「絕對空間」和「嘉美館」有個展,也因為自己的創作有不同材料軸線,目前選擇會更傾向具實驗性、多元的展出。「進入固定的展覽體制、空間,固然有其優勢,但同時在穩定產出與風格維持上等等,會有相對應的要求。現階段的我常在想有時候行動上的勤奮,反而會掩蓋在思想上產生的惰性,希望能繼續保有好奇與創造力,開啟更多有趣、多樣的合作機會與可能性。」
我特別感謝家人的支持,無論在口頭、行動、心靈,方方面面他們都是給足了能量。「大家應該常看到展覽會列出贊助單位吧?我想如果是我,最想也最該大大寫上的就是爸媽的名字」
讓我們一起期待洪瑄接下來的計畫及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