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24, 2025
【物件動手腳】物件、生活與記憶:不只在劇場的物件展演
Oct 24, 2025

文字|黃馨儀

「物件劇場」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專屬於劇場的名詞,卻可能是最日常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像是物件劇場最常發生的場景,其實就是幼兒的遊戲玩耍現場!當孩子自發拿起一個物件,隨心架構、恣意賦型,再賦予角色,給予對話與行動,便是透過擬人想像,將客觀的東西,轉換成另種主觀的事物。

 

而另一個日常的物件場景,則是搬家或是大掃除的時刻。收拾整理所翻找出的物品,常勾引出生命中的回憶:前男友生日送的錢包、媽媽修補過的衣服、跟好友從日本求回來的御守。就連我一歲的孩子,看到家裡還無法稱呼的物品,也都能連結到人:阿嬤給的蝴蝶扇子、奶奶做的香蕉黏土、爺爺送他的小槌子。物件,從來不僅是物品,亦是一種生命的紀錄。

 

富有童趣與想像力、並連結生命記憶,令我深受物件劇場這樣的特性吸引。

  • 薛美華、彭韶君《貴美的餐桌》(攝影|林育全,三缺一劇團提供)

2018年傑夫・索貝爾(Geoff Sobelle)來台演出的《斷捨離的物件習題》(The Object Lesson)即是這樣的一個作品。他將實驗劇場堆滿紙箱與物品,在演出過程中不斷移動、開箱,每拾起一樣東西即若觸碰到一段故事。物品的觸感、質地、氣味、顏色、樣貌甚至聲音,都是穿越時空的招呼。

 

最後一景,索貝爾藉由魔術手法,從同一個箱子中不斷拿取出物件,帶領觀眾與他一同經歷生命不同階段:尿布、越來越大件的衣服、各式玩偶、雪茄菸斗、老人的毛衣外套,最後甚至拉出了一堆電線,以及碎磚沙塵——所有生命中的物件層層堆積,成為有也沒有意義的廢品,探問著人與物品的關係,以及生命存在的意義。

  • 薛美華、彭韶君《貴美的餐桌》(攝影|林育全,三缺一劇團提供)

另一種常扣連人生的物件,則是食物。如同法國文豪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因著瑪德蓮蛋糕勾起了童年回憶,2017年起首演的《貴美的餐桌》,則以食物作為「偶」,利用食材的形貌、味嗅覺等,帶出過往基隆碼頭工人的繁盛興衰。

 

表演者薛美華與彭韶君,讓大船成為餐盤,一遍遍將未煮的食材送上桌,象徵也具現原物料進港而成佳餚/經濟資本的過程。兩名紅蘿蔔小人傳遞著貨品與熟食,觀眾圍坐的大紅圓桌上,人人前方都停泊著一艘小紙船:先是沖入大魚湯讓小魚乾悠游,再分配烤盤上吸睛的牛排,每一道菜都連結著一小段基隆漁港或市場的故事。

 

而最後一道菜,則是難以下嚥的時代變遷:碼頭不再有大船,一名紅蘿蔔工人被削成片片,半截身體留下橘紅的汁液;另一名紅蘿蔔工人解下了身上的繩,以自己繫纜,以自身作食。《貴美的餐桌》經由感官體驗,詩化地呈現了碼頭工人在現代的喑啞與靜寂。

  • 夾腳拖劇團《慢慢》(攝影|孔祥千,夾腳拖劇團提供)

通過創作,日常的物件不再只是客觀的存在,依附著現實,成為一種象徵,有時輕巧、有時沉重地揭示了我們的生活樣貌。

 

夾腳拖劇團2020年首演,2025年又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連翹自由節」演出的《慢慢》,以郭雪湖描繪大稻埕的〈南街殷賑〉、賴和《一桿稱仔》台語廣播劇、黃榮燦版畫〈恐怖的檢查〉以及白色恐怖受難者歐陽文先生〈光明在望〉等四個作品切入串聯,運用整個展演空間,以日常物件為轉換鋪陳,讓其產生的光影聲音擴大表現歷史景深。

 

在這裡,物件雖然單純地被當作物件使用或是展示,卻因著場景氛圍而有不同意涵:使用瓶罐、包裝茶葉藥材的聲響,暗示著當時和平繁榮的市井生活。市場中陳列的葉菜、豆芽、根莖作物伴著背景的廣播劇,帶來壓迫的社會氛圍;而後,空襲發生,生薑化為戰鬥轟炸機、麵粉成為爆破煙塵,於此改朝換代,也迎來台灣歷史重大轉捩的二二八事件。

  • 夾腳拖劇團《慢慢》(攝影|孔祥千,夾腳拖劇團提供)

二二八的場景是一台光影映照的腳踏車,小小的人兒在上面移動、活動,婦人也在一根車桿上販賣私菸。腳踏車的輪軸推著大家前行,如同時代的巨輪,警察打傷販私菸婦人的剪影歷歷在目,而下一刻翻落的菸盒上站起了各個呼喊奔逃的人民。乃至第四個場景由烤肉架與煤炭鋪成,直指關押政治犯的綠島的燕子洞,而洞裡插立著一個個為民主自由燃燒過的火柴小人。

 

紙箱瓶罐、葉菜蘿蔔、火柴木炭、腳踏車與雨傘,物件劇場將現成物件「運輸」或「安置」,帶來新的意義。在這些作品裡,或許有趣味的想像,或許乘載深沉的歷史意涵,或許連結生命故事,當人與物的邊界開始模糊、消融與跨越,以之召喚出物件的靈魂,也看見社會與個人意義之間的交互關係,化人為物、化生為死,這最是物件劇場令人著迷之處。

▌藝評人跟你聊

2025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開啟合作,以三大主題專欄呈現一系列觀點文章,提供讀者認識表演的多元視角,同步記錄與評析演出現場,讓大眾在欣賞當代表演藝術之際,看熱鬧也見門道。

三大主題專欄

「表演漫遊錄」著眼非制式空間中及都會地區以外的演出,帶領讀者漫遊去。

「物件動手腳」聚焦偶、物件與道具在不同演出中的角色,挖掘它們潛藏與呢喃的話語。

「劇場鬼故事」打開第三隻眼,召喚劇場裡國族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的幽魂,從藝術之窗一窺被忽視的過往與記憶。

▌藝評人與筆者

黃馨儀

德國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現為應用劇場、文字評論與德中翻譯工作者。2015年回台後,持續以戲劇作為媒介,接觸群眾,探討自身與周邊議題。在表演與工作坊帶領的實踐之外,期許自己藉由評論有更多的照見,尋找政治性與美學性兼具的劇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