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白斐嵐
2016年8月第一天,原住民日,甫就任總統的蔡英文代表政府公開發布對原住民道歉文。在那段太陽花運動餘波盪漾的日子,台灣社會瀰漫一股重新認識歷史的迫切渴望,其中也包含跨族群轉型正義反思。沒幾天,位於台南鹿耳門的鄭成功廟「鎮門宮」也以「國姓爺託夢」為由,要為當時駐台期間發生的原漢衝突以及後代糾紛「概括承受」。姑且不論動機是出自神祇或人為,儀式後續再次引發爭議與和解,在在都證明要從當代觀點重新評價「國姓爺」歷史,是多複雜又困難的任務。[註1]
然而,複雜之處便有「戲」存在。於是這些年我們接連看見如三缺一劇團《國姓爺之夢》(首演2021年,重演2023年)、臺北海鷗劇場《國姓之鬼》(首演2023年,重演2025年)皆以此為題材,將四百年前的臺灣與今日疊合,且不約而同「貶謫」已然神格化的鄭成功,為遊蕩於歷史迷霧的鬼魂。
[註1]關於此和解儀式的相關討論可參考羅永清,〈轉型正義視野中的鄭成功銅像〉,原住民族文獻電子期刊,2019年12月第41期;另事件後續也曾紀錄於《看不見的台灣》紀錄片。
破除神格化,代表的是歷史人物觀點翻轉。這點在跨界歌仔戲《國姓之鬼》特別凸顯。開場,威風凜凜的鄭成功與部屬策馬穿越沼澤,來到鳶精地盤。這段傳統戲橋段一氣呵成,毫無冷場──就在雙方激戰、國姓爺陷入險境之時,台上兩人忽然跳脫情境,「下戲」成為出班荒廟的「頭家」(老闆)與「辛勞」(雇員)。
接著,故事如諾蘭電影《全面啟動》般一層層深入夢境,不斷翻轉戲中戲中戲。清朝戲班又再度跳出為現代劇場演員:先前飾演鄭成功/頭家的古翊汎,將國姓爺戲袍交付對手演員劉冠良,似是完成身分轉換;而他自身則接連被隆武帝、荷蘭牧師亨布魯克(Anthonius Hambroek)與鄭芝龍附身,藉此呈現鄭成功作為孤臣、棄子,以及心狠手辣之敵軍將領(威脅要將荷蘭教會人如耶穌般釘上城樓)的各種面貌。從此角度重新思考開場那段傳統戲「鄭成功大戰鳶精」,反映的不也是某種征服者殖民思維?既是人類本位宰制萬物生靈,更可視為漢人外來者與原生族群之間衝突的隱喻。
非我族類、擋我路者,皆成為正義之軍得以合理降伏的「妖精」,這是第二層次的「鬼」。當人們不再將異族妖魔化,自然也會對所謂國姓爺「開台史」做出不同詮釋。無論《國姓爺之夢》或《國姓之鬼》,皆未將鄭成功侷限於清朝與南明的三角關係,而是大航海時代世界版圖之下的開放式關係。因台灣地理位置所遭受的多民族角力,有原有漢、有日本、荷蘭;甚至如《國姓爺之夢》,更將故事延展至同為荷蘭殖民地的東南亞,以跟著荷蘭人來台興建熱蘭遮城的南洋移工,或本地受雇的平埔族,呼應台灣現今遠洋漁業同樣以移工與原住民為大宗──因而跳脫漢人本位,點出人們過往忽視的「異族接觸」日常。
第三層次的鬼,存在於歷史的附身。《國姓爺之夢》以一艘漂流在海上的國姓爺幽靈船穿越時空,《國姓之鬼》則以劍南山未開光的鄭成功荒廟為發想。神靈至此不再附身他人,而成為他人附身的對象。鄭成功不只以來自不同語言的多個名字(如鄭森、朱成功、福松、忠孝伯、延平郡王或Koxinga)展現自身多重面向,更承載不同時代台灣人投射的不同想像:從驅除異族、反清復明、偏安南方,一路到中日混血、與世界接軌,以及海盜出身的海洋思維。
這或許是鄭成功真正超乎尋常的歷史意義。不同時代的台灣人,皆藉由與「鄭成功」不斷變動的關係,界定社會價值觀與身分認同。鄭成功於是成為某種開放隱喻,永不過時的歷史人物,隨時得以被不一樣的「史觀」附身、賦予其新的價值。
此外,無論《國姓爺之夢》或《國姓之鬼》,皆保持了此種歷史附身的開放性,更藉「表演」本身發揮的淋漓盡致。兩齣戲自首演後票房、口碑皆有斬獲(後續重演、巡演,即可看出作品受歡迎的程度),既可歸功於歷史題材既有考究又有突破,另一則是演員十八武藝盡出、在多種表演形式之間穿梭的真功夫。
如前所述,《國姓之鬼》不只呈現原汁原味的歌仔調,兩名演員還要在傳統身段中做出「歷史人物」與「害怕荒廟鬧鬼的戲班」兩種狀態並快速切換,後並開展至現代劇場演員被附身、甚至用七字調開啟搖滾演唱會,全場沸騰一起吶喊「大明王朝萬萬歲」;至於《國姓爺之夢》,則從聽著收音機的外省老兵開始「切換歷史時空頻道」,劇團多年深厚的肢體訓練、說書、動物模擬、偶劇與物件劇場,這時皆派上用場,帶領觀眾穿梭跨越明鄭、荷蘭、抗戰至當代的族群記憶與歷史畫面,展現絕佳默契與豐沛表演能量。
那麼,被抽空意義後的歷史人物,又該往哪裡去?《國姓爺之夢》或《國姓之鬼》並不給予解答,轉而強調這種不斷倒空、附身、又再倒空的切換狀態。前者最後讓四百年歷史來自不同族群、不同立場的人物同桌吃飯,後者則回歸鄭成功年幼時的日本海邊。無論是和解共融,或回歸本心的療癒海浪,終究成為難解歷史的美好想望。
2025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開啟合作,以三大主題專欄呈現一系列觀點文章,提供讀者認識表演的多元視角,同步記錄與評析演出現場,讓大眾在欣賞當代表演藝術之際,看熱鬧也見門道。
三大主題專欄
「表演漫遊錄」著眼非制式空間中及都會地區以外的演出,帶領讀者漫遊去。
「物件動手腳」聚焦偶、物件與道具在不同演出中的角色,挖掘它們潛藏與呢喃的話語。
「劇場鬼故事」打開第三隻眼,召喚劇場裡國族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的幽魂,從藝術之窗一窺被忽視的過往與記憶。
白斐嵐
獨立評論人、翻譯與劇場文字工作者。近年寫作重心聚焦於音樂在劇場之運用、劇場翻譯與文化轉譯、音樂與語言之結合等領域。翻譯作品包括《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編舞筆記》、《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搖滾音樂劇《搖滾芭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