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焦元溥
我是看著葛羅斯文諾(Benjamin Grosvenor)成名的。
眾所周知,在古典音樂界,英國人總是力挺自家人,甚至也多半包括住在英國的外國音樂家。英國是傳統大唱片公司的所在地,擁有諸多歷史悠久的錄音室,到現在也是著名音樂雜誌的發刊地,影響力自然強大。但也因此,對於英國媒體推薦的英國音樂家,我總是格外謹慎。畢竟,這些英國音樂家可能只是上了本國舞台,但那舞台偏偏也是世界舞台,跟著水漲船高罷了。
但葛羅斯文諾很不一樣。
出了這樣一位天才鋼琴家,英國人當然力捧,2011年不只讓他演奏李斯特《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擔任逍遙音樂節(Proms)先發,打破該音樂節最年輕開季獨奏家的紀錄,還在之後場次安排他演奏布瑞頓《鋼琴協奏曲》。我聽了那兩場演出,果然是極為罕見的技巧奇葩:絕佳觸鍵掌握以及精準空間定位,明亮且具歌唱性的音色,加上昂然爽利的青春銳意。就算英國人毫無保留力捧,如此力捧確實有憑有據,名實相符。
更讓人驚喜的,是這樣得到全國支持的天才,居然沒被掌聲沖昏頭。葛羅斯文諾知道自己的天分,更知道藝術之路起步早不如走得遠。這幾年下來,雖然技巧過人,他卻不走炫技路線(即使李斯特顯然是他最愛的作曲家之一),知道要好好琢磨音色與層次,涵養思考與內蘊。他當然有個性,但知道要謹慎發展屬於自己的聲音。在端正常被嫌為保守的時代,葛羅斯文諾仍然選擇做自己,只是所謂的自己,對他而言就是端正明晰,加上隨著時間愈磨愈出的細膩。這在他的巴洛克與古典曲目尤其見到成果。他似乎也清楚自己的長處,在專輯與音樂會中總不忘呈現這方面的作品。
除了巴赫,葛羅斯文諾也演奏拉摩在內的其他巴洛克作曲家,莫札特與貝多芬更是他投入極大心血又樂在其中的領域。然而他的進步堪稱全面。他在逍遙音樂節那年演奏的李斯特,音樂其實頗有不足,但七、八年過去,葛羅斯文諾已然補足當年的缺失,於浪漫派曲目提出成熟心得,表現頗見深刻感人—聽他敏銳但不自溺的歌唱線條,樂句宛如說話的跌宕起伏,你會知道他下了多少功夫,而那功夫又貼切地表達他自己。
葛羅斯文諾接下來會走向何處,這其實沒有人能真正預測。他似乎對名聲不太在乎,好像也沒有追求輝煌演奏事業的野心,安穩地當「內行人眼裡的音樂名家」。看他的曲目,獨奏作品不乏內涵艱難之作,也常演奏室內樂,但不變的是明亮而帶點堅實質感的音色,以及始終清晰分明,務求所有細節皆不錯過的乾淨。他的演奏已頗具辨識性,未來顯然更會有一家之言。非常高興,今年台灣愛樂者終於能聽到葛羅斯文諾的演奏,還是他鍾愛的巴赫與莫札特。這是一出手就能辨別演奏者能力的作品, 莫札特《第九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更有超齡的深刻,非常適合他一展長才。就讓我們期待葛羅斯文諾的首度台灣行,看看天才神童如何蛻變成青年音樂家,又如何走向大師之路。
2019新舞臺藝術節─葛羅斯文諾X顧爾德X布列頓小交響樂團《樂躍不已》
時間地點
演出
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