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得獎名單揭曉。李芳妤以《白瓷磚、花、縫隙》奪得首獎,獲得獎金80萬元;三件優選作品分別為張皓宇《從水開始……接著一場模擬的敘事》、黃冠鈞《在與不在場的空間》與黃嘉寧《仙人掌塊(猴尾柱)》,各獲獎金40萬元。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鼓勵藝術家探索繪畫的當代表現語彙與邊界,是全臺唯一聚焦「當代繪畫」的獎項。本屆吸引新銳與資深創作者踴躍參與,呈現台灣繪畫在形式、材質與思維上的豐沛能量。評審團陣容包括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藝術家李傑、前卓納畫廊資深總監,現獨立策展人許宇、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曉朋以及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顧問蔣惠亭,兼具學術、策展、創作與國際藝術視野。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林平不僅是「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的催生者與制度推手,更一路陪伴獎項優化成長。林平認為,獎項設立的目的就是要時時刺激創作者思考當代繪畫是什麼,短短三屆,可以看見作品的跨度和多元性,沒有固定觀點,「這屆作品更具人文溫度,我們自身文化裡有一種怡然自得、內化的、精神性的東西,要從生活中去求取,本屆優選以上的作品不再關注社會議題,讓繪畫被解放,呈現出藝術跟人之間的關係,像忠實、親密的好朋友。」
首獎作品李芳妤《白瓷磚、花、縫隙》獲得評審團一致讚譽。李芳妤以臺灣隨處可見,深具生活感的「白磁磚」為靈感,運用壓克力與炭筆結合雷射貼紙,以「格子覆蓋格子」的手法消融水泥縫隙,將72組白瓷磚拼接成長達14公尺的巨大牆面,重組熟悉的秩序和觀看習慣。評審許宇認為「首獎作品加入了新世代更輕鬆的創作方式,切片與重組的幽默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評審李傑也認為作品「帶來罕見的清新感,極具說服力。」
優選作品同樣以多元材質開啟繪畫的實驗性。黃冠鈞《在與不在場的空間》讓顏料脫離畫布的束縛,成為懸浮於牆面、與光互動的繪畫物質。評審陳曉朋評析:「這件作品會讓人好奇『這是繪畫嗎?』創作者運用塑膠的穿透感,展現趣味的層次轉換,乍看之下以為是一塊塑膠布,其實非常費工夫。」獲獎藝術家中最年輕的張皓宇年僅25歲,以《從水開始……接著一場模擬的敘事》將油彩與炭粉自由鋪展於無框畫布,構築出未完成的敘事現場。評審李傑認為,作品無論是布局安排、畫面的空間感都處理得很好。此外,已獲得無數獎項肯定的藝術家黃嘉寧的優選作品《仙人掌塊(猴尾柱)》,運用精準筆法展現「微觀的具象」,畫面經營及處理的高完成度,獲得評審一致青睞。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支持當代繪畫多元發展,持續透過獎項、展覽與典藏,推動藝術與社會的深度對話。第三屆得獎與入選共19件作品,將於2026年3月13日至6月14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公開展出,更多資訊詳見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官網公告。
(依姓氏筆畫排序)
【首獎】李芳妤《白瓷磚、花、縫隙》
【優選】張皓宇《從水開始……接著一場模擬的敘事》
【優選】黃冠鈞《在與不在場的空間》
【優選】黃嘉寧《仙人掌塊(猴尾柱)》
【入選】王柏欽《新系統Sample6 : How to cut milk》
【入選】吳德馨《M001》
【入選】李迪權《秀場3部曲》
【入選】周楷倫《My bouquet》
【入選】林盈秀《幻化・林園》
【入選】金可《七仙女》
【入選】郭秉恩《Ophelia No. 619 Green》
【入選】黃可維《火種 Tinder》
【入選】黃宇瑍《灼視》
【入選】黃至正《靜物 Still Life》
【入選】楊承諺《龐大的凝視》
【入選】溫佳寧《我們的相似之處多於差異》
【入選】盧冠宏《現代啟示錄:書寫、賦權、靈聽、行走的話語》
【入選】蕭參軍《忘了從哪裡開始》
【入選】顏政豪《踏著遙遠的土地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