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臺唯一以「當代繪畫」為定位的「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第二屆投件數達802件,再創新高。經過兩階段評選,本屆「首獎」從缺,三件優選作品為(依姓氏筆畫排序):吳逸寒〈聖母與妓女〉、洪瑄〈突圍〉、蕭珮宜〈寶藏船II〉;增列兩件優選作品,分別為曾霆羽〈貳參老梗-蒼芎觀〉、羅智信〈用蝸牛畫蝸牛〉。優選作品將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典藏,17件入選作品3月15日至6月9日關渡美術館展出。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表示:「本屆競爭非常激烈,只有百分之二、17件作品在關美館展出,每件都是一時之選。我們希望透過獎項支持藝術家,搭建『當代繪畫』的交流平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觀展之前就做足功課,對每件作品如數家珍,他表示政府的資源有限,很多藝術文化活動需要靠企業界以反饋的角度跟社會互動,「期望『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能一直走下去,久了之後就會發現,獎項在默默地影響臺灣當代繪畫。」
評審團主席、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表示,獎項舉辦兩屆均有高達七、八百人次的報名人數,顯現臺灣創作人口中,40歲以下以「繪畫」為主要創作媒介的人口比例甚高,每一屆獨特的作品與評議觀點,回應了獎項的價值觀,同時也在創造臺灣繪畫領域的各種可能性。本屆入選作品議題多元,從日常生活至社會反思、歷史魑魅對照當代科技、山色風光或兩岸議題,透過藝術家的反思與表現方式,拆解、重組、建立繪畫在這個時代的價值。評審姚瑞中分享評選幕後激烈過程,「激烈到我們差點翻臉!因為作品都太精彩了,很難挑選。這屆女性參賽者的表現特別突出,女性的陰柔、突破材質、非常講究的裝裱方式都捕獲了大家的共識,很開心女性藝術家有更高的能見度。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是一個創舉,囊括了志在繪畫的年輕學子與藝術家,是非常好的機會。」
本屆入選藝術家們皆透過「繪畫」詮釋「當代」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有意識地對過去與現在繪畫系統進行辯證,無論是在藝術表現、選材上表現都極為亮眼。儘管如此,評審團在經過多輪激烈的辯論後,對於首獎資格未達共識,對優選者共識相對較高,因此決議「首獎從缺」。擔任評審團主席、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的林平表示:「獎項的真正價值不是補助不足,也不僅只是支持或鼓勵,從時代的角度來看,更應該強調良性競爭,創作得以彰顯時代精神的卓越性;『首獎從缺』不是對參賽者的消極作用,而是對獎項未來有更高度的期許。」評審團提議原首獎八十萬獎金,增列兩名優選,主辦單位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正面回應,期盼鼓勵更多藝術家投入當代繪畫創作。
優選蕭珮宜的作品〈寶藏船II〉獲得評審共識,畫作融入貼箔、繪畫與版畫,要向觀畫者提問:如果人類眼中的廢墟船,可能成為動物的寶藏船,現在極力避免的災害,是否會成為生命重生的契機? 吳逸寒〈聖母與妓女〉是唯一描繪具像人體的優選作品,對女性身份及義務進行辯證,也呼應「#MeToo」運動。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評審陳曉朋就覺得這個主題非常有趣,「創作者在問,一定要長怎樣,才是聖母或妓女嗎?」
本屆獲獎及入選作品中,水墨媒材的作品共有三件,相較第一屆比例更高,也是一大亮點。洪瑄〈突圍〉融入建築工地場景與圍棋對弈的意象,將現在與過去的水墨技法與符號進行重構;曾霆羽〈貳參老梗-蒼芎觀〉則是以水墨和銅箔等媒材,表現往返兩岸體驗到的文化轉變與情感切換。就今年整體投件作品的觀察,策展人、評審王嘉驥認為水墨與相關媒介的作品表現得稍微突出,是反映出過往幾年來的創作情勢,「擺脫複製性的思考,版畫成為當代藝術創作,讓我看到值得期待的可能。引入不同的物質/材料或媒介,甚至結合影像手段或立體構造,企圖從觀念入手,希望突破或開拓繪畫固有的向度,也看到一些有趣的嘗試。」
藝術家姚瑞中本次也擔任評審,他觀察到許多作品因應科技發展,反而更注重手工性的質感,容許人工的錯誤性和瑕疵的藝術呈現、無法預設的路徑及描繪,這些不完美成為另外一種替代語言的傳達工作,產出了電腦生不出來的作品,羅智信的優選作品〈用蝸牛畫蝸牛〉利用蝸牛殼、桃園紅土製成顏料的創作即為一例。
面對臺灣官方或地方獎項多為綜合類,「繪畫」類創作逐漸邊緣化,「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補足這個缺口,力求突破繪畫被邊緣化的困境,以不限主題、不限媒材、不限尺寸的開放性,鼓勵當代繪畫創作,評審團主席林平認為,每一屆的作品與評審的評議觀點,都在回應「當代繪畫」的價值觀,同時也在創造台灣繪畫領域的各種可能,這也正是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舉辦獎項的初衷。本屆優選作品將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典藏,以企業力量持續推廣當代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