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21, 2025
【物件動手腳】在偶戲與肢體劇場裡,尋找真實的謊言
Jul 21, 2025

文字|余岱融
 

劇場跟詐騙很像。

要進行詐騙就要編織謊言,管他跨國戀情、虛擬貨幣還是親人綁架……謊言把人拉進一個虛構的故事裡。一旦認真起來,就可能會成為受害者。

劇場跟詐騙很像。但不一樣的是,觀眾都甘心上當。

我們都知道劇場是假的:手槍沒有真的子彈,戴上王冠的角色並未獲得實際權力,倒地的亡者會在謝幕起身。但我們也都知道劇場是真的:觀眾流下的淚水是真的,捧腹大笑是真的;相信看起來假假的東西其實不假、讓它們勾引出真實情感的意願,是真的。

當我們願意對假的劇場付出真心,我們就暫時擱置了讓日常生活能運作的理性思維。把它放到一旁,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受騙,而是這能讓我們享受一場演出。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攝影|Johan Persson,國家兩廳院提供)

暫時擱置對舞台世界的懷疑,對欣賞任何表演來說都很重要。但對於偶戲、物件劇場、默劇以及肢體劇場……等等這些不以寫實手段來模擬現實世界的表演類型而言,它們所要求的不只是暫時擱置我們的懷疑──這只是第一步。通常它們的野心更大:用布料、木頭及其他材料來取代肉身,或屏蔽演員的口語溝通,是為了讓物件與身體的表述變得格外清晰。

有個出處不可考的說法:最難放上舞台的三種東西是水、小孩,還有動物。除了傳統馬戲之外,最常出現動物的劇場,應該就是偶戲的舞台了。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攝影|Johan Persson,國家兩廳院提供)

從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到倫敦舞台劇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栩栩如生的戲偶讓人睜大眼,隨著它們的躍動進入非洲大草原,或是汪洋上的船舶與島嶼。

有戲偶,就需要操偶。操偶師是賦予戲偶生命和靈魂的人。因此無論中外、無論偶的形式與尺寸,操偶的動作往往都跟呼吸有所連結。但別誤會,在偶戲的舞台上,特別是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種人偶共演的作品,重點不只是狐獴、紅毛猩猩和老虎理查.帕克有多真,也是因為操縱他們的機制有多醒目,而形成引人入勝的觀賞美學框架。正因為不可能完全抹去操偶師的在場,才讓這個真與假之間看似遙遠、實則緊密貼合的距離,變得如此玩味:那麼假,又那麼真。

  •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甜眼淚》(攝影|陳又維,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當然,偶戲不只是關於臨摹既存的事物,同時也具備穿越或逃離真實世界的能力,帶我們通向夢境和超現實。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甜眼淚》就是個好例子。演出雖以一九八零年代枋寮「毒糖果」社會事件為背景,但並未窮力於交代案情始末,而是從小女孩「珍珍」的視角出發,用她的日記、玩偶、童話,和有違常規或尺寸的戲偶,像是與人同高的老鼠、巨大的魚頭、人類的假肢,拼湊出一個個不完整的現實與內在囈語。

不過在《甜眼淚》中,這些現實與內在囈語常常很難用界線一分為二。演出彷彿依照扮家家酒邏輯來運作,而隱射為加害者女兒的珍珍是其中的主宰。然而,這卻不代表她全然掌控一切。要面對兒童尚難全然理解的世界與事件──例如,鄉里的兒童毒殺案──身為「故事股長」的她只能用一個個充滿幻影、深具自身主觀意識的故事、遊戲和扮演,來靠近和解讀各種現象以及她內在的困惑與渴望。因此在《甜眼淚》中,究竟何真何假已經不是重點了,珍珍那看來怪誕、真假難辨的內心世界,就她看來有多真實,對觀眾而言就多真實。

  •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甜眼淚》(攝影|陳又維,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由於當代偶戲對於物質和材料運用的開拓,今天在肢體劇場的舞台上,我們也會看到身體被當作某種材料而「物化」或是「偶化」。這樣的表演策略有幾種路徑,其一是「翻轉」:原本用材料來扮演生靈(例如老虎),現在變成用身體來演繹非生物。例如比利時夏綠瓦蒂劇團和焦點劇團合作的《最後一個星期天》中,就讓一位表演者的上半身脫去衣物、趴在桌上,手掌朝下張開雙臂,但把頭藏在桌面下。當小小的模型車駛過肩膀和手臂,身體就成了崎嶇的大地。

另一種將肉身偶化的方法則是「用部分代表整體」。同樣來自比利時的雙手製造舞團作品《從指尖開始》,光是用食指和中指代表雙腿,或是用兩雙手掌來呈現腳掌,就讓雙「人」出現在台上。這個彷彿小朋友才會玩的遊戲,加上了微型造景模型和即時攝影後,竟能穿越漫漫歷史長河,成為對於人類文明的謳歌。

在這樣的演出裡,創作者已不再執著於真假的辯證,而是用想像力來召喚物質與身體的詩意。真正的演出不在台上,而在觀眾的腦袋裡。

  • 雙手製造舞團《從指尖開始》(攝影|Julien Lambert,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藝評人跟你聊

2025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開啟合作,以三大主題專欄呈現一系列觀點文章,提供讀者認識表演的多元視角,同步記錄與評析演出現場,讓大眾在欣賞當代表演藝術之際,看熱鬧也見門道。

三大主題專欄

「表演漫遊錄」著眼非制式空間中及都會地區以外的演出,帶領讀者漫遊去。

「物件動手腳」聚焦偶、物件與道具在不同演出中的角色,挖掘它們潛藏與呢喃的話語。

「劇場鬼故事」打開第三隻眼,召喚劇場裡國族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的幽魂,從藝術之窗一窺被忽視的過往與記憶。

▌藝評人與筆者

余岱融

表演藝術構作、翻譯與劇場文字工作者。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當代劇場、舞蹈與構作碩士。現為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事長。曾任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際事務經理及駐團創作顧問、《讀馬戲》季刊總編輯。譯有《實踐構作:實踐構作:劇場、舞蹈、表演的創作與思考》、《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