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有沒有粉絲跟(文編)一樣,每次進劇場看演出時,除了盡情體驗各式藝術創作之外,會不禁思考: 畫家在畫布上揮灑創意,表演藝術家們又是透過什麼樣的「畫布」,將滿腦子天馬行空,轉化為一個個精彩萬分的節目呢?
表演藝術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戲劇、舞蹈、音樂和戲曲,其中最能夠直接聯想到「畫布」的應該就是作曲家在譜曲時使用的樂譜吧;而乘載戲劇作品的「畫布」,則是一本本精心編寫的劇本, 經典之作更被後世無數次的改編並搬上舞台,像今年巴黎奧運開幕式的藝術總監托馬.喬利(Thomas Jolly)就挑戰過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等作品;而這兩年的現象級音樂劇《勸世三姐妹》之所以能成功,也是金鐘編劇詹傑做足了田調與功課,再加上歷時近2年包含讀劇音樂會等製作期,才成就了這齣開賣即秒殺的原創音樂劇,可以想見劇本的成功對於劇場作品有多重要!另外(文編)也發現,臺灣近年也有不少舞台劇劇本出版成書,像知名劇作家簡莉穎的《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等劇本集都有出版,除了讓粉絲看完戲後可以收藏,也可一探劇本究竟,比較和小說的不同之處!
最後談到舞蹈這個以肢體呈現的演出形式,編舞家究竟是如何將舞步記錄下來呢?(文編)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大多編舞家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紀錄方法,像是借助圖畫與文字註記、或是運用照片或影像紀錄下來,但讓(文編)覺得最神秘又開眼界的,是「舞譜系統」的存在!其中「拉邦系統」(Labanotation)可以說是當代舞蹈最常見的舞譜系統之一,從舞者肢體動作、重心、節拍到方位都能夠詳細地記錄下來,完美地把舞作保存下來!然而因為舞譜建立相對耗時、繁雜不易,也讓舞譜不如樂譜、劇本常見與普及。也因為這樣,(文編)看到下面這支由自由藝術工作者金曉霖所拍攝、清楚介紹舞譜的由來與發展的影片時,忍不住也想和大家分享:
馬騮金MonkeyKam 【看不懂的鬼畫符,竟然隱藏了巨大的秘密?《舞譜簡史》 快來!!】
雖然不同類型的作品,都有相對應的「畫布」作為基礎,讓演出者可以依循演出,但不得不說,劇場擁有的「即時性」、「現場性」與「集體性」等獨有特性,正是讓每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令觀眾更加感動、意猶未盡的原因,也因為這樣,每次在看到一部主題或演出形式新穎的作品,就更忍不住好奇背後的創作過程與紀錄!今年10月份即將在北藝中心球劇場演出的舞作—曼波男孩舞團《蓬蓬》,編舞家菲利普‧拉斐耶把沒有語言的舞蹈化成一齣沒有劇本的喜劇,安排6位男性舞者在20個場景中詮釋超過40個角色,演出包括古典芭蕾、現代舞、韻律舞、雜技舞蹈等多種舞蹈類型,重現包括《天鵝湖》、電影《熱舞17》、BBC舞蹈電視秀《舞動奇蹟》等經典橋段,更讓人期待的是,這6位男舞者還要穿上通常由芭蕾女舞者穿著的芭蕾舞蓬蓬裙,搭配詼諧的肢體語言,顛覆觀眾對傳統芭蕾的印象!光用想像的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齣舞者們將會在舞臺上忙碌卻不失專業地舞動肢體、絕對幽默又精彩的舞作,也讓(文編)不僅迫不及待想一睹演出之外,也想問問菲利普《蓬蓬》是否也有專屬於它的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