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8, 2022
新的舞臺是什麼樣子?退一步進兩步的《物件在劇場》
Nov 18, 2022
  • 加拿大DJ無尾熊小子《蚊子爵士夢》

張又升

 

中信文教基金會2022年的新舞臺藝術節,不只在多個場館推出「物件劇場」作品,更在線上製作了遙相呼應的《物件在劇場》NFT,兩路並進,在當前表演藝術生態中首開先例。本文無涉「物件劇場」,僅從一名Web3玩家的視角,就「虛實整合」和「數位原生表演」兩個主題略論《物件在劇場》。


 

障礙與缺席:虛實整合的問題

《物件在劇場》(OBJECT@THEATRE)NFT的獲得方式,是在網站上登記鑄造。成功後將收到電子郵件,內含專屬自己的NFT訊息,如代幣編碼和智能合約代號,以及在錢包內觀看NFT的操作方式,流程簡易。NFT持有者可免費索取或抽籤索取門票,至特定場館欣賞物件劇場。

 

這般「由虛至實」的設計,展現了新舞臺藝術節把Web3玩家帶進劇場的美意。但必須注意,持有者是先以NFT換票,後憑票入場,而非以NFT直接入場;換句話說,這裡的NFT有「賦能」(utility),卻不是「通證」(passport)。若是後者,尚需另一套設計,如NFT對其持有者和非持有者分別展現出不同樣貌;儘管程序略為繁瑣,卻是Web3在現實中被承認和應用的重要標記。就此而言,換票等於在虛實之間設下一道障礙。

 

至於「由實至虛」的設計,在這次活動中則是缺席的,我們並未看到把劇場觀眾帶進Web3的途徑,頂多於前台發現工作人員用心宣傳《物件在劇場》的NFT。「由實至虛」的設計常見於「現場鑄造」(live mint):活動當下或事後,經由一定的程序,參與者得自發鑄造NFT,保存並紀念自己的足跡,屬於「出席證明」(proof of attendance);這類NFT有時甚至是「靈魂綁定」(soul-bound)的,亦即不可轉讓和掛賣,畢竟付出的時間只歸自己所有。

 

綜上所述,這項專案似乎意不在虛實整合,「物件劇場」和《物件在劇場》形同兩條平行線,看戲的觀眾如何是NFT的持有者(或反之)?我們不得而知。


 

數位原生表演如何可能?

或許是因為繞過了虛實整合的目標,《物件在劇場》反而能從Web3的角度直面表演問題,退一步進兩步。以下分三點討論。

首先,《物件在劇場》是一起真實的區塊鏈事件。800件NFT現已鑄造完畢,筆者較熟悉的泰卓鏈(Tezos)社群就有不少人關注。令人激賞的是,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趁這個機會在以太坊(Ethereum)開設了自己的錢包「CTBCArtsFestival」(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無論是否為代開代管,這都表示中信文教與製作團隊在加密貨幣與加密藝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決心。

 

其次,NFT本身頗具創意。物件均有不同樣式,甚至在不同時間打開錢包,它們的狀態也都不同。更重要的是,持有者比劃之間,便能在一定程度內控制NFT動態;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動手參與,才能使這齣區塊鏈上的物件劇場意義圓滿──物件如果只是自動或不動的「東西」(things),跟「道具」(props)便沒有兩樣;它們之所以成為「物件/對象」(object),正是因為操作者這個「主體」(subject)的存在,兩相對照,方顯趣味。事實上,互動式作品在加密藝術的世界隨處可見,但嵌入物件劇場的論述卻絕無僅有。

 

第三,雖然虛實整合這一步沒有跨出,這次專案還是拋出了「數位原生表演」如何可能的大哉問。《物件在劇場》的NFT固然有著現實中各種物件的形象,如椅子和鞋子,本身卻誕生並持存於數位世界,十足的原生居民。當我們登入錢包欣賞它們時,意味著什麼?如果每次登入的時空都不同,物件動態也不同,此處是否包含了現場表演強調的「不可重複性」?不只如此,在登記鑄造之後和確實收到之前,由於這裡的NFT是生成的(generative),又是隨機投放給領取者的,我們在螢幕前的姿態是否可類比至剛在黑盒子入座的現場觀眾,滿心好奇,準備面臨開演後的未知?最後,別忘了,我們開設和登入的錢包,乃由獨一無二的碼串構成,這象徵了每一個錢包持有者的特殊性,恰如來自四面八方、身家背景各不相同的每一個別實體。可見,虛實之間固然缺乏整合,卻隱約連通。


 

小結

受疫情影響,兩年多來,表演藝術界不斷反思線上直播和其他影像紀錄及傳輸方式:現場表演該如何跟錄像藝術倚賴的「鏡框」相安無事?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參考另一個問題或許能有啟發:在手機和電腦螢幕這樣的「鏡框」所架構的位元(bit)大陸,也可以有原生的、自成一格的、非延伸自實體大陸的現場表演嗎? 

 

自此,我們瞭解了《物件在劇場》的提問,而「新舞臺」的「新」也不是多餘的文飾,而是一項艱難而重大的探求:當舞臺不只座落在單一場館,還發生在眾多場館,最終更超越所有物理建物和空間時,那是什麼樣子?打開錢包,正視螢幕,滑一滑可愛的NFT先吧!

 

 

▌作者

張又升
又名張寶成,台北人,Volume DAO 核心貢獻者及 NFT 藏家、講師、書寫者,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目前是「表演藝術評論台」特約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