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攝影師菲利普.霍斯曼曾說:「當你請一個人跳起來,他會專注於跳躍這個動作,面具也隨之脫落,真正的個體於是顯現。」
比利時鬼才編舞家楊.馬騰斯以霍斯曼這句話為靈感,編創出《再見狗日子》,透過「跳」的動作,帶觀眾看到舞者背後那個真實的「人」。70分鐘的演出,8位舞者高強度執行一套結構繁複、計算精密、高強度又極度耗能的舞碼,最終因無可避免的失誤,「面具」終於落下。
《再見狗日子》是楊.馬騰斯創作生涯的重大突破,作品對舞者體能的挑戰與編舞巧思的呈現,受到全球觀眾、舞蹈界與學院的關注,十年間不斷地被多方詮釋及演繹;舞作更引發觀眾重新思考對舞者、編舞者、劇場,討論藝術與娛樂的分野,審視當代舞蹈是否只是菁英社群的脫衣秀?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從劇場的「被動體驗」者,轉變成為「主動思考」者。
2025年馬騰斯與GRIP團隊以全新卡司重新製作、再現經典,11月挑戰臺灣觀眾的觀賞極限,比利時新聞報提醒觀眾,記得「讓每個毛孔都敞開,最重要的是──別忘了呼吸。」
編舞家〡楊.馬騰斯(Jan Martens)
楊.馬騰斯曾就讀荷蘭提爾堡豐堤斯舞蹈學院(Fontys Dance Academy),2006年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音樂學院舞蹈系(Artesis Royal Conservatoire of Antwerp)。自2010年起,馬騰斯開始發展個人創作,逐步受到比利時及國際觀眾的廣泛關注。
馬騰斯的創作深植於「每一個身體都能溝通,每一個身體都有話要說」的信念,他追求直接、透明的溝通形式,在其作品中時間被重新拉展,使觀看重新回到感知與反思。馬騰斯不追求創造全新的動作語彙,將既有肢體語言融入不同語境之中,全新概念因此浮現。每一部作品,都在重新劃定「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
馬騰斯第一部作品誕生於2010年:《I CAN RIDE A HORSE WHILST JUGGLING SO MARRY ME》是一部關於社群網路世代中女性的群像肖像;2012至2013年間,以「非典型舞者」為主角,接連創作三部挑戰當代舞蹈美學的作品:《BIS》、《LA BETE》、《VICTOR》,其後馬騰斯不斷挑戰自我、嘗試跨界合作,作品不斷獲得提名並斬獲各界關注,如:荷蘭布拉班特省 Prins Bernhard 文化基金會獎,以及夏綠蒂.柯勒獎(Charlotte Köhler Prize)。
自2022年起,馬騰斯兼任 GRIP 藝術總監與比利時佛蘭芒皇家歌劇芭蕾(Opera Ballet Vlaanderen)駐館藝術家。同年發表《FUTUR PROCHE》,由15位OBV舞者、兩位兒童與鍵琴家 Goska Isphording 共同參演,於亞維儂藝術節 Cour d’honneur 世界首演。
今年5月,馬騰斯將為挪威國家當代舞團 Carte Blanche 創作新作《CANCEL BERTHA》,並在9月於里昂舞蹈雙年展發表《THE DOG DAYS ARE OVER 2.0》。
製作團隊〡GRIP
GRIP 由編舞家楊.馬騰斯與經理 Klaartje Oerlemans 於2014年共同創立的比利時當代表演製作平台。自2023年起,GRIP進入共創結構,由四位編舞家─Femke Gyselinck、Jan Martens、Cherish Menzo 以及 Steven Michel─共同擔任藝術總監。整體運作由 Klaartje Oerlemans 與藝術統籌 Rudi Meulemans 協助策劃與協調,支持四位創作者之間的持續對話與創作自由。
▓ 演出場次:
11/07(五) 19:30
11/08(六) 19:30
11/09(日) 14:30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 演出長度:約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 購票連結:OPENTIX(尚未啟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