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23, 2004
【自由時報】阿喀郎 《ma》跳出圓弧柔美
Sep 23, 2004

兩年前初次訪台的青年舞蹈家阿喀郎,以俐落飽滿的肢體能量及豐沛的舞台光線變化,讓台灣觀眾對他印象深刻。這次他帶來新作《ma》,同樣強調舞台光線設計,肢體表現卻不同於前次的線條感,在能量與動力下表露圓弧的柔性美。  今年五月才剛滿三十歲的印裔英籍舞蹈家阿喀郎,創作能量飽滿,身體精力也正值巔峰,是當今國際舞壇中相當令人矚目的舞蹈家。他二年前來台演出的作品《倘若》,運用許多幾何線條傳達肢體能量,透過光影轉化與爆發力十足的舞蹈語彙,傳達出印度毀滅之神「濕婆」的意象。這次帶來的作品《ma》所表達的是結合古印度愛之神與西方超現實融合的面貌。  舞台燈光仍是設計的要角,從芥茉綠到日光色調,再搭配地板上的樹影,光線變化與舞台裝置環繞著大地主題,從天幕降下的袋狀物是一包包的「種子」,對觀眾而言,這些種子包有時看來也像區隔舞台空間的背景幕。阿喀郎說,「ma」在孟加拉語裡是媽媽的意思,由於母親來自孟加拉,他以這個字來傳達大地之母的概念,全舞探索大地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進而反思人對環境的破壞。  七歲就開始學印度傳統舞蹈卡達克的阿喀郎,舞台上的肢體表現融貫東西,《ma》的動作元素來自卡達克肢體語彙,也為了傳達人與地的關係,舞者有許多接近地板,甚至觸地、強調下盤的動作,並且透過圓孤的動作語彙表達柔性意象。  阿喀郎此次運用南印度擊樂與大提琴、人聲現場表演,由舞者身體、音樂家的演奏與安排的說書人角色,刻畫出人類與大地互動的意象。除了現場音樂搭配外,也安排義大利作曲家R. Nova所譜的電子音樂,增加神秘的後現代風味。  《ma》是阿喀郎今年最大的製作,五月底才獲邀為新加坡藝術節開幕演出,在維多利亞劇院連滿三場。阿喀郎表示他要做的是打破界線與糢糊界線,並且在兩種極端中求平衡。他說:「與其說融合,不如說是一種混亂。」今晚演出後,阿喀郎有場「演後座談」。演出時間為九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地點在台北新舞臺。  阿喀郎以《ma》表現大地與人的關係,燈光變化與肢體親地性是主要特色。 (記者陳俊良╱攝影)